Saturday, 17 April 2021

未來見(一):跨越溝通障礙

科技會否取代人?在可見的將來,我認為人本身還是無可取替,但人際溝通的價值卻會被科技衝擊。

人腦非常強大。以每秒能處理的資訊運算計,和IBM 2013年的超級電腦Sequoia不相伯仲。但Sequoia佔地3000平方呎,耗電量達7.9MW;與此相比,人腦只需要大約20W。人能分析模棱兩可的環境資訊,迅速作出大致正確的選擇,並付諸行動。這不是現在的電腦能迅速做到的。

問題在於把資訊輸入/輸出人腦的速度——不只是人際溝通,也包括人機介面上的通訊——實在太慢,太比不上電腦了。

前年就有研究說,雖然世上的語言各各不同,但每秒能傳達的信息量卻相差無幾:都是39bps左右。作為比較,大家家中的寬頻下載速度,往往有幾十個Mbps——也就是幾千萬bps。當然,語言並不是溝通的唯一途徑。可是神情和語氣、無字暗語,也不見得快很多。

人能做的事有三類:人腦運算分析、輸出/輸入資訊、體力勞動。所謂人際溝通,無非是輸入和輸出同時進行而已,可以歸入第二類。

而在各種機械已經可以取代絕大多數體力勞動的今天,39bps的人際溝通速度,便成了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樽頸。

這造成兩個後果。

  1. 人際溝通能力成了這個時代最受重視的能力。原因不難理解: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,取決於最短的板的長度。當下人類社會的樽頸、短板,就是和人類資訊交流的速度。所以,可以在極有限的39bps裏面,以最精煉有效的方法傳遞訊息、施加影響的人,自然奇貨可居。

  2. 近廿年不少新興企業的價值,往往在於用科技取代缺乏效率的人際溝通。可以一個人做的事情,卻仍然是一個人做。亞馬遜用演算法管理貨倉人員,卻把撿貨的工作留給人做;Uber取代了傳統的的士台,在路面上仍要司機。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這兩件事情相輔相成,並不矛盾。越有價值的東西,也就越多人願意出錢出力尋找取代品。當然,如果人類溝通的效率能大幅改善——例如在腦內植入電子通訊裝置,也許就不必取代了。但這個離現在還遠,暫且不談。

這是好的現象。正如工業革命用技術的力量取代人有限、弱小的勞力一樣,這一波技術發展也將要用技術的力量,取代人有限、弱小,只有39bps的溝通力。

到了那一天,我們的溝通能力就獲得解放,可以全專注用來休閒、聊天,尋開心了。就像現在的人騎馬、舉重,也不是為了工作,而是為了休閒一樣。我甚至懷疑,只有當人際溝通不再是一種生存技能,人類才能完全享受人際溝通的樂趣。

作為一個向來不擅交往,但要在社會中求生存的人,我熱切期待這一天的來臨。

攝於住所附近的商場,2017年1月14日

另:以上想法其實不新。大學時某位導論教授——不記得是A Young還是F Cowell——曾直指經濟學所謂「規模不經濟」的說法不合理:如果所有投入增加一倍,只消把原來的安排複製到一個新的單位裏頭,產出怎會不增加一倍?這說到底只能是邊際報酬遞減:人際溝通力也是投入的一種,但往往沒有能增加一倍,生產效率才會下降。

====

臉書連結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