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昨天早上的事。我在工作,聽著耳筒亂點的歌。某些記憶中的景象,突然在腦中浮現。那是個陰天,還下著毛毛雨,而我正身處於兩排灰色的混凝土建築物之間。然後我想起來了,那是去年遊訪的列斯大學。
其實風景說來也無甚特別。校園在山坡上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堆五六十年代的灰色混凝土建築物,間以樹木。其中兩幢之間有寬大而長的階梯,上有行人橋相連,而梯級的左邊就是圖書館大樓,跟港大開心公園有幾分相似。走上梯級,是大學本部,以十九世紀的紅磚建築為主。就跟很多其他校園一樣。
|
(The Cloth)workers' Court, University of Leeds |
那時我剛考完試,還不想動筆寫論文,便出外走走。大概是在那如同泡沫般的劍橋住得太久了,竟有自覺「回歸現實」的喜悅。我無法不留意那明顯的,關乎教育使命的差別。在列斯,大學正中的紅磚屋之中,有名為The Clothworkers' Court的庭院,名號就鑄在兩扇鐵門之上,原是當地紡織工人合資建成的。門打開的時候,只看見右邊的話,會讓人誤以為名字就是Workers' Court。走到走廊的另一端,有大樓名為Old Mining School,裡面卻是藝術學院,正在舉行畢業生作品展。十九世紀末的英國社會,階級較今日分明,亦貧富懸殊。英格蘭其時僅有的兩所大學基本上只教授數學、神學、以及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典學(Classics),亦只允許信奉英國國教的男生入學,實不能回應時代的需求。而學院住宿生活的高昂費用,亦非主流社會所能負擔。倫敦大學諸學院,便是以教授實用科技,或促進社會進步而設。而在北部的曼城、列斯和利物浦,當地名流和市民亦合資辦學,一來回饋當地工業,二來亦可讓有志青年留在本區升學。而這批在十九世紀末創辦,每每以紅磚為記的新大學,學科多元,招生不分信仰男女,其時也確開風氣之先。
|
Old Mining School入口處的煤灰畫,有舊時英國工會紋章的風格 |
我在列斯時,劍橋也正步入May Ball時節。那是各學院學生自辦的舞會,但場內有食物,有機動遊戲,又像嘉年華。門票介乎一百至二百多英鎊不等,大多需穿著晚禮服入場。
但若說劍橋未能與時俱進,又未免失之偏頗。同樣在十九世紀末,女生開始出現(但要遲至1948年方可正式取得學位),亦容許未能負擔學院費用者入學(即後來Fitzwilliam College的前身)。但較之於倫敦以及北部的大學,劍橋似乎傾向於維持其保守的現狀,而無意擔當促進社會進步的角色。
|
筆者曾居住過的Clarkson Road。和旁邊的Wilberforce Road一樣,都是以十九世紀初劍橋出身,促成奴隸制度廢除的社會人士命名。 |
但我的想法,真的反映現實嗎?還是在下在劍橋那年,生活不盡快樂所造成的偏見?我想,如果把各種喜好之間的權重稍為調整一下的話,大概也可以得出相當不同的結論。而我甚至不敢說,這種準則,在過去和將來都不改變。人既非生而全知,我所能夠,並希望能做到的,只是在同一時間,能以同樣的準則,就我所知而應知的事實,去看待世間的一切。
願我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