喺我哋市區人嘅眼光裏面,大嶼山只係一個大島。最近有網友留意到迪士尼明明喺大嶼山,但就有一半喺荃灣區、一半喺離島區,就覺得「有啲奇怪」。其實,如果代入以前啲漁民、農民嘅角度,就會覺得噉樣先至係正常。
大嶼山內部多山,島內交通十分之唔方便,唔可以作為一個經濟整體噉去理解。反而,鳳凰山、大東山就好似八仙嶺分隔上水同大埔咁,將大嶼山上面嘅居民分開。
啱啱睇完前港英新界政務署長許舒(James Hayes)1970年嘅《香港地區 1850-1911》。其中就提及喺1899年嘅時候,大嶼山上面嘅農村、漁村嘅居民,主要會去四個墟市:大澳、長洲、坪洲、同埋元朗(!)。其中三個都唔喺大嶼山上面。
1899年大嶼山嘅鄉村聚落,同埋佢哋關係最密切嘅墟鎮。 跟住許舒嘅《香港地區 1850-1911》表12(頁141)嚟畫。 |
諗深一層,其實又唔難明嘅。今時今日交通發達,香港境內大部份地方都通咗車路。但係喺以前,行水路往往係方便過行山嘅。試想像吓,你啱啱曬好咗啲鹹魚要去趁墟賣,順便想買隻豬返屋企。你話放啲鹹魚上船撐過去辛苦啲,定係孭住行山辛苦啲?
正因為係咁,大嶼山西面嘅農村、漁村,由北面嘅東涌去到南面嘅塘福,都會去大澳趁墟。
而東面、南面,即係芝麻灣半島、貝澳、梅窩一帶,佢哋嘅主要墟市係長洲、坪洲。其中長洲比較繁盛,向西就遠到石壁鄉嘅居民都會吸引到過嚟。而縱貫大嶼山南北岸嘅東梅古道,亦都吸引咗大蠔灣、白芒村嘅居民去長洲趁墟。而住喺竹篙灣、大白(今日嘅愉景灣)、稔樹灣嘅話,就會去坪洲。
直到今日,長坪兩洲雖然喺新界,但冇「鄉村」,亦都冇原居民代表,法律上係全港唯二嘅「墟鎮(market towns)」,只係得代表居民嘅街坊委員會。而坪洲鄉事委員會,仍然包括大嶼山上面嘅稔樹灣,同埋已經變咗愉景灣嘅大白、二白。
更加有趣嘅,係大嶼山北岸嘅東涌、沙螺灣、大蠔灣,亦都會去元朗趁墟。睇嚟行水路真係可以去到好遠都唔怕。
語言方面,似乎大嶼山大部分嘅村都係雜居嘅。就留意到貝澳十村有十二姓:客家、本地各六。如果計土地業權,更加係客家人多啲。石壁就純係本地人。長洲、大澳作為墟市,更加係講各種民系嘅人都有。可見去邊度趁墟,係山川形便嘅緣故為主,同講咩話關係唔大。
二戰後港英政府為咗行政方便,推動全新界嘅鄉村組成鄉事委員會,就通常係用當時嘅墟市作為中心。出來嘅結果,其實同1899年嘅觀察相差無幾。一條村係屬於「大嶼山南區」定大澳,基本上睇去長洲定係大澳趁墟就知。大蠔灣嘅白芒、牛牯塱、同大蠔新村,就因為東梅古道嘅緣故,繼續同梅窩扯上關係。嗰陣時,梅窩去中環嘅渡輪應該只係啱啱開辦,呢啲村嘅居民買嘢怕且都係去長洲。
大嶼山上面嘅現有鄉村,同埋佢哋所屬嘅鄉事委員會。大澳依家界定為十條「鄉村」,但長洲、坪洲就係冇原居民代表,淨係得街坊代表嘅「墟鎮」。 來源:民政事務總署鄉郊代表選舉入面嘅分界地圖。 |
至於大嶼山東北大轉、鹿頸嗰啲村,許舒冇記載佢哋去邊度趁墟。但到咗鄉事委員會成立嘅時候,佢哋就劃咗入馬灣。呢個都唔難理解:佢哋去馬灣、荃灣梗係方便過去長、坪兩洲,甚至大澳啦。到咗各區政務處、區議會成立,佢哋就跟住馬灣入咗荃灣區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