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26 November 2022

反覆的財政預算:困局中的政經算計

後人談到2022年英國個人入息稅項(或者任何政策)沿革時,想必會感到相當棘手。一年裏面,適用的稅率就有四套,可說是每季不同。

一、今年的入息稅項改變

英國主要有兩種對個人入息徵收的稅項:入息稅和國民保險供款(Nation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;經多年沿革,現時事實上可理解為一種按每月或每週工作收入徵收的稅項。供款率可因屬自僱或受僱而異,後者又分僱主供款部份、僱員供款部份。為簡單起見,以下只談論僱員供款部份,並簡稱為NI)。

2022年英國各種稅制比較

去年9月,時任首相約翰遜一片爭議中宣布將2021/22財政年度的NI供款率上調1.25%,以改善疫情後的醫療、安老及傷殘照顧服務。同年10月,財相辛偉誠在財政預算案中確認NI免稅額會按通脹由9568稍微上調至9880。這樣一來,大多數在職人士面對的實質平均稅率都較2021/22年度有所增加(灰線)。今年3月,因應俄烏戰爭爆發,通脹加劇,辛偉誠又將NI免稅額提升至£12,570,與入息稅免稅額看齊(藍線)。

加稅並不是最令保守黨舒服的事。約翰遜宣布辭職之後,今年夏天的保守黨黨魁選舉中,卓慧思便承諾上任後會將NI供款率恢復至辛偉誠加稅之前的水平,並大力減稅「以刺激增長」。她在9月擊敗辛偉誠,得登相位。同月她的新任財相關浩霆在所謂的「小型預算案」中不僅宣布會在11月撤回NI供款率的增幅,亦有在2023/24年度減入息稅的計劃(綠線)。

只是低息時代已成過去,市場購買英國政府新債、支持其財政赤字的興趣亦不如既往。市況波動下,關浩霆、卓慧思亦被迫逐步撤回其各項新政,並先後辭職。到10月辛偉誠得到保守黨國會議員支持接任首相時,除了回復舊NI供款率,關浩霆的財政方案大多已經擱置。

上週四,財政大臣侯俊偉宣布新的財政預算案。驟眼看來,個人入息稅項來說,他的態度頗為中間落墨,也沒有多作改動:只是把45%入息稅階的門檻從£150,000減到£125,140,又宣佈各項免稅額和稅階會凍結至2027/28年度。帳面上同樣的年薪,只要在大約£132,000以下,在2023/24年度交的稅都比2021/22年度為低(橙線)。

二、借助通脹加稅

但侯俊偉財政預算案的精髓,在於凍結免稅額六年。在高通脹的時代,隨着帳面收入上升,便會有越來越多的收入被拉進較高的稅階(此間所謂fiscal drag)。

不妨假設,如果在2021/22年度到2023/24年度的兩年間,NI免稅額、入息稅免稅額、以及40%入息稅階門檻都依舊按通脹上調的話,稅制會是怎麼樣子呢?財政責任辦公室(OBR)現時的推算,是這兩年間的消費物價指數會累計上升12.6%(至於平均帳面入息,則會累計上升12.2%)。按消費物價調整的話,NI免稅額、入息稅免稅額、以及40%入息稅階門檻便應從£9,568、£12,570、及£50,270分別上調至£10,957、£14,395、及£57,569。至於£100,000和£150,000這兩個門檻,過往十餘年都沒有調整,不妨假設還是會維持原狀。

若把侯俊偉預算案和這個「把2021/22年稅制依舊按通脹上調,不作其他改動」的情況相比,就會發現對於幾乎任何入息水平,侯俊偉預算案的稅率都更高(紅線)。

時機是政治的大部分。去年秋天辛偉誠不惜損耗黨內支持,惹來不少爭議才得以實施七個月的加稅方案,侯俊偉在高通脹下只需凍結免稅額便得到了類似的效果,反對聲音也較少。

三、困局中的政治算計

事先張揚未來六年都要勒緊褲頭,而且只會隨著通脹勒得越來越緊,也反映侯俊偉預算案的另一重計算。現屆國會任期在2024年底或之前便會結束。當大選來臨,工黨可以選擇的回應不外乎三種。一,是加稅去增加開支。但侯俊偉已經加了不少,國民不一定對更高的稅率有胃口。二,是只說增加開支,避談錢從何來。但關浩霆殷鑒不遠,選民可能會擔心重蹈引起市場動盪的覆轍。三,是承諾維持保守黨政府的收支水平,但這樣或會減低投票意欲。換言之,辛偉誠、侯俊偉大概想建立臨危受命,帶領國民渡過艱難時期的成熟領袖形象,並寄希望於選民寧願選擇已知的不好,而不是「冒險」選擇已經十多年沒有執政,也很難推出甚麼激動人心政綱的工黨。

當然這不一定能奏效。1992年馬卓安出乎意料帶領保守黨連任,其後遇上「黑色星期三」,之後五年經濟雖然持續改善,但仍於1997年敗於貝理雅領導的工黨。當時貝理雅、白高敦承諾當選後兩年維持上屆政府的收支水平。施紀賢爵士(現任工黨黨魁)大可故伎重施,承諾維持侯俊偉預算案內的措施到2027/28年度—— 他甚至可以說,這都是因為卓慧思、關浩霆之前的政策失當,他別無他途。然而,不少國民都將按揭利率上升歸咎於關浩霆減稅計劃,保守黨在民調落後20%以上,不少年輕國會議員宣布不尋求連任的當下,辛偉誠除了東修西補平衡預算,打造其成熟領袖人設,政治上也沒有多少別的選擇。

今年的政策反覆,也折射了目前任何執政者都難以迴避的難題。人口老化,養老金開支和公營醫護需求隨之上升;但人口老化也導致退休人士佔選民的比例日漸上升,使任何限制這兩項開支(英國和香港一樣,不設全民醫療保險,以稅收直接支付國民醫療開支)的措施在政治上日趨艱難。保守黨執政12年,大力撙節開支——從國防、警察、法院,到教育、青少年服務,近乎無一倖免,國債佔經濟比重卻沒有多少下降,養老金和公共醫護開支倒是年年有實質上升。但醫護開支的上升,卻追不上人口老化帶來的額外需求,服務質素無從改善。2017年大選,文翠珊提出以受惠者遺產支持政府擴展安老服務,卻被工黨和自民黨攻擊其為「老人癡呆稅」(老人癡呆患者需要長期照顧;在這個方案下,死後遺產被政府收回以填補照顧開支的可能性也較高),最終折戟沉沙。2019年約翰遜承諾改善公營照顧服務,並在北部老工業區推動產業政策,在選舉中大勝,卻在人事糾紛、醜聞、幕僚拖着行李箱從超市買來的廉價酒水,和膠盒盛載的生日蛋糕之間化為夢幻泡影。今年夏天,卓慧思聲稱要拒絕緩慢衰落,要減稅刺激增長,上任後卻因操之過急而引來英鎊急跌和按揭利率急升,最終黯然辭職。事到如今,好選項已所餘無幾。

2022年眾人不得不面對的局面,是過往十多二十年眾人種下的果。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