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 16 March 2017

推介Deryck Chan君《北愛爾蘭對香港的啟示》

去年梁天琦等五人被宣佈提名無效時,與陳君等友談及香港時局,都慨嘆香港時局有「北愛爾蘭化」的傾向。印象易得,文章難成;自此一直想就此寫點東西,還買了兩本北愛近代史書,但始終才力不逮,又缺恆心,終歸是甚麼也沒有寫出來。陳兄才思敏捷,下筆如行雲流水,捷足先登,理固宜然。

三點小補充:

一、北愛從無「功能組別公司票」。聯合派之所以能長期獨佔各級議會,主因是(a)人多,(b)單議席單票制,(c)在區議會,只有納差餉的業主才有投票權,而新教聯合派通常生活傾向小康,業主較多。最接近本港「功能組別」的,或許是1969年前北愛議會52席之中,由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(Queen's University Belfast)畢業生選出的4席。

北愛新教聯合派建制當年在社經地位佔優,自然傾向以大學學歷、資產等準則排除不合己意的選民。香港情況不同,所用的準則也就有所差異。

二、關於絕食。1981年北愛共和派人士在獄中絕食,其中十人在堅持46至73日,多次拒絕餵食之後離世,引起國際關注。其時英國戴卓爾夫人政府的回應相當強硬:「若果他們想自殺的話,這是他們的選擇。」而各方達成受難節協議,由兩派分享權力,已是17年後的1998年。

三、受難節協議強制兩派分享權力:舉例說,若其中一派中人出任首席部長,則其副職必須由另一派中人出任。可是如此一來,捍衛派別權益的戰場就由議會轉移至內閣。

自協議達成後的第二次選舉起,兩派民眾都大概認為激進派比較「打得」,傾向把票投給他們:聯合派中,激進的民主統一黨得票超越較溫和的阿爾斯特統一黨;另一邊廂,新芬黨也取代了社會民主及勞工黨,成為民族派的旗手。

當年談判善後協議的袞袞諸公,大概不曾慮及此;今日北愛常有「憲制危機」,實由此起。

臉書連結

Deryck Chan君於輔仁媒體原文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