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16 December 2020

對《粵切字改革方案》嘅一啲諗法

今日喺旺角見到呢張海報。我覺得好有創意,亦都相當完善,真係好佩服作者。但正所謂「無所因而特創者難為功,有所本而求精者易為力」,我亦都有啲感想,希望可以大家分享吓:

「粵切字改革方案」,2020年12月16日攝於旺角

(1)個表入面有兩種注音嘅方法。第一種,就係用大家都好熟悉嘅拉丁字母;第二種,就係用唔同嘅字或者係邊旁去表示一啲聲母同韻母,再好似韓文咁將佢哋嵌一個方塊入面。

其實呢,如果係為咗有一個大家都接受嘅標準去表達、交流啲發音,用拉丁字母已經好足夠,亦都方便已經識得一種歐洲語言或者漢語拼音嘅人去學。

當然,如果係想順便創製一個系統去寫一啲廣東話入面而家「有音冇字」嘅字,就好似韓國嘅《訓民正音》咁,咁又唔同講法。至少,咁樣創造出來嘅方塊字,係的確比較容易融入粵文嘅。但如果係咁嘅話,或者亦都應該搵一個方法,將個聲調都放埋入個方塊裏面。

(2)其實我覺得,粵語拼音應該盡量係基於香港民間咁多年來已經形成咗嘅習慣。咁樣先至容易學,容易學先至多人學得識,先至可以普及。

(3)依家唔精確嘅嘢當然要改善:例如貝澳個「貝」同天水圍個「水」明明唔同韻,但而家好多時都係用「ui」去寫,呢啲就應該要分返開。

(4)但係,點解要用/j/去標示「央」嘅聲母?我知,粵拼(Jyutping)、國際音標( IPA )同埋德文都係用/j/。但如果我哋睇返個現實嘅情況,除咗乙明邨(Jat Min Chuen )之類嘅個別例子,香港人其實係習慣用/y/嘅:例如元朗嘅元,大家都會諗到「yuen」而唔係「jyun」。

我覺得,如果已經習慣用嘅用法冇問題,就應該繼續用。所以,用/y/會好啲。

(5)如果用咗/y/做聲母,咁為咗避免混淆,或者亦都應該用個表而家冇用嘅/ue/去表示漢語拼音同德文裏面嘅「ü」,而唔係用/yu/。

咁樣仲有兩個好處:一嚟,係香港人平時都係咁用——例如「雪」,通常都會用「suet」而唔會係「syut」;二嚟,亦都有先例係咁做:例如德文打唔到ü嘅時候,就會用「ue」。

(6)因為同樣嘅道理,「z」、「c」可以用香港比較常用嘅「j」、「ch」(或者「ts」)代替。

(7)其實寫粵文真係好難,一唔小心就會夾雜咗啲白話文入去。就好似隻一直都住喺陸地上面嘅鴨,要逼自己學返識游水咁。

臉書連結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